《六姊妹》大结局。
刘美心却成了全网靶子。被骂自私、冷血、偏心,甚至有人喊话“建议逐出母籍”。
观众恨不得冲进屏幕里,替何家丽讨回公道。
我看完,「一笑」也变成了「一怒」。
刘美心真的是越来越气人。
但气完后,撕开她的这些标签,这个被唾骂的女人背后,藏着更复杂的时代与人性的撕扯。
01
五个女儿的委屈
刘美心被骂最狠的一点,就是太过偏心。
何家丽从小被丢给奶奶,青年喜欢汤为民被她骂是何家的“千古罪人”,中年为家里劳心劳力被赶出老宅。
何家文丧夫后求母亲帮衬,刘美心不想去,去了没多久就走了,还收了经济窘迫的家文的钱。
何家艺破产,开旅馆找她借钱,一口回绝:没有。
何家欢坐月子,她以“睡觉轻”推脱,最终靠三姐请保姆。
唯一随母姓的刘小玲,因3万块远走他乡时,她也只是目送,与何家丽为小年堵上40万窟窿形成鲜明对比。
反观何家喜,则完全过着“特权人生”:未婚先孕不被骂,小月子能回家得她照顾,开服装店得她赞助,默许老宅过户,价值百万的酱菜方子也说要留给老六。
这不知道的,还以为前面5个是捡的,只有老六是亲女儿。
实际上,对其他女儿,刘美心也绝非全然冷酷。
何家文的婆婆两次拿过来的高价彩礼,她一分未要。何家艺未婚先孕被赶出家门时,她深夜有去偷偷塞钱。
对婆婆,也从未上演“恶媳”戏码。
她也不是守财奴,价值百万的酱菜方子可以说烧就烧。
看前面二十集,万万没想到刘美心会“进化”到现在这种程度。
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呢?
02
偏心的三大真相
刘美心的偏心,一是补偿心理。
何家一直想生个儿子,即便是难得一见的好婆婆何文氏也是希望她生个儿子的。
生儿子是那个年代媳妇的使命。
但奈何,刘美心一生生了六个女儿。流掉的那胎,倒是个儿子。
当刘美心生完老六,彻底断掉生儿子的念想后,便将全部的心思都转嫁到了何家喜身上。
其他五个女儿,老大家丽不用说了,基本算是奶奶养大的。老二到老五,则是老大和奶奶合力养了大半。
只有老六,是她唯一亲自带大的孩子,承载了她“生儿子”执念的替代品,也是她完全拿回“当妈资格证”的开始。
二是家喜是她对抗家丽“家长权威”的棋子。
何常胜死后,家丽就成为了何家的大家长。
一开始,刘美心在家族决定中还是说得上话的。
但慢慢,她发现,自己在何家成了个摆设,所有的决定都只是通知她。她觉得他们都不把她当回事了。
越老,人就越容易焦虑,害怕被抛弃,就越想要有用,能说得上话。
又受制于时代观念,认为女生外向,即便张建国自认了养老女婿。从陈卫国死后,刘美心对他的称呼立马改成了“那个人”,便可看出,女婿从来没有被刘美心真正当成自家人。
刘美心依然担心自己没有儿子,老年会走上被“夺权—夺财—抛弃”的悲苦命运。
而此时,只有老六,事事拥护她,让她相信自己带大的孩子不会是白眼狼。
因此,她把好的都留给老六,将老六视为养老保险。也利用她,来守住自己在何家老宅的地位。
三是人性的最大弱点,就是喜欢听好话。
家丽事做得多,但说话硬,管得多,还经常忽视刘美心的需求。
家文实在人,不太会说乖面子话;家艺把嘴皮子功夫都放在了生意上;家欢那个性格不把人噎死就不错了;小玲则更是横冲直撞。
只有家喜,会哄刘美心。且哄到了她的心趴上。
对亲人和老年人讲道理,有时候,是最没有道理的事情。
老六的甜言蜜语,精准击中了刘美心对情感慰藉的饥渴。
03
女性觉醒的暗线
在刘美心自私、偏心逐渐暴露的过程中,其实,还暗藏了一条线。
那就是女性觉醒。
连生六女、流产男胎、剖腹濒死,作为一台生育机器,刘美心连轴转了二十多年。
再到六个女儿全部出嫁,刘美心站在丈夫遗像面前,觉得自己的任务总算完成了。
六十多岁的刘美心,试图按自己舒服的活。
她是享受好生活的。
好几次,刘美心都是苦闷家中伙食不好,去外面吃独食加餐。
去刘小玲新房坐在酥软的沙发上,带着孩子般的兴奋。
她也要有自己的事业。明明不缺钱花,孩子也不想她劳累,刘美心还是跑去卖酱菜。
谁知,酱菜卖火了。
刘美心一心扑在酱菜摊上,即便女儿想要她帮忙给外孙做饭、坐月子帮衬下,她都以耽误酱菜生意试图推脱。
刘美心想要卸下“母职”,做自己。但孩子不懂她。
追求老年自我生活的刘美心,却又没完全解放自我。
她的试图卸下“母职”,更多的是因为生下的是女儿,嫁出去的女儿搭把手的该是婆婆。
她拒绝老年二婚,也并非看透婚姻真相,未觅得良人,而是秉持“好女不二嫁”的固执,是对尊严的笨拙捍卫。
在对自由的追求,和社会的桎梏中,刘美心没有找到一个接洽点。
她的觉醒走向了极端。
这种种,使得观众完全没有料到,曾经沦为“生育机器”的苦难者,会变得如此遭人恨。
骂刘美心容易,读懂她难。
当我们忙着泄愤时,往往错过了人性最幽微的褶皱。